广西之窗_广西之窗专业提供企业资讯及信息的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 广西之窗  >  商讯
电视剧《清平乐》败笔,科举考试晏殊提名评卷!无视封弥誉录制度
2020-04-16 11:03:51 来源:互联网 阅读:-

电视剧《清平乐》电视剧剧情跌宕起伏,细节环环相扣,高度还原的服化道设计,演员也是表演精湛,演技到位,可以说得上是良心国剧!历史大咖纷纷登场,精彩纷呈!可是在第四集科举考试这一届出现了一个不小的失误,就是省试考试之中的一个细节出现了错误。考试后太后多次提及晏殊选取“欧阳修”为第一,考试之后评卷居然出现“宋仁宗”翻开试卷折叠部分看到了欧阳修的名字!在殿试评选状元之时,直接出现了宋仁宗与大臣提名道姓商讨状元人员!这与宋朝科举考试中实行的“封弥誉录”制度存在巨大差异!


电视剧《清平乐》败笔,科举考试晏殊提名评卷!无视封弥誉录制度

无封弥誉录之痕迹


唐朝的封弥制度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在唐朝时期逐渐发展完善,考试科目逐渐增多,考试人数也急剧增多,竞争压力也逐渐变大。于是官宦子弟开始打起歪主意,通过走后门的方式来金榜题名。唐朝前期的科举考试,考生在考卷之上写有自己的名字、籍贯等信息,主考官评卷能够直接看到考生信息。这样就给官宦子弟留下了可乘之机,通过提前拜会主考官等不正当方式考取功名。而主考官看见自己相熟之人,也难免动恻隐之心,把名次向上提一提!随着这种现象的加剧,唐朝开始在吏部的铨选考试和制科考试中施行封弥制度,把考生的信息遮盖,让考官不能看到考生信息!到了后来这种防作弊方式被用在科举考试(进士科考试)当中。由于唐朝后期政治黑暗,腐败严重,唐朝的封弥制度并不完善,执行也不严格。


电视剧《清平乐》败笔,科举考试晏殊提名评卷!无视封弥誉录制度

晏殊


宋朝的封弥制度

科举制度到了宋朝真正的达到了巅峰,宋朝的文人治国策略,让宋朝的文人队伍空前扩大。到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多达17000余人。考试竞争压力和现在高考上985相比也是只高不低。于是科举考试出现了大面积的徇私舞弊。自认为有真才实学的考生不服考试结果,便击登闻鼓投诉科举评阅试卷不公。考生们敲的不是普通登闻鼓,而是直达御前的登闻鼓。这件事就引起了宋太宗的重视,此时身为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监丞(掌管校规)的陈靖上书提出科举考试采用封弥制度。将考生信息遮盖,按试卷优劣来分等级,确定名次之后再看考生信息。后来封弥制度推广到科举考试的各个流程。


电视剧《清平乐》败笔,科举考试晏殊提名评卷!无视封弥誉录制度

封弥


书法与笔迹作弊

俗话说的好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封弥制度施行的初期很好的杜绝了科举舞弊现象。北宋真宗曾经对大臣王旦等说:“今岁举人颇以糊名考校为惧,然有艺者皆喜于尽公。”但是很快出现了辨认考生笔迹、留暗号等新型作弊方式。这让宋真宗非常生气,感觉自己被打了脸。于是新的防作弊方式出现了:誉写制度。

誉录制度

北宋的景德二年(1005年),宋辽两国大战以澶渊之盟的签订而告终。作为主要战场的河北地区民生衰败,人心混乱。宋真宗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笼络读书人,特地为河北考生举行专门的省试。为了防止出现作弊现象,在这次考试中,第一次使用了誊录制度。


电视剧《清平乐》败笔,科举考试晏殊提名评卷!无视封弥誉录制度

誉录


誊录制度就是在封弥制度的基础之上,将考生的试卷再次抄写,并编号。抄写人员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抄写所用字体、字号都有明确规定。主考官看到的试卷就是经过誉写的试卷,这些试卷除了一个编号之外其余部分完全相同。主考官不知道编号所代表的人,也无法从笔迹上辨别写作之人。这样就避免了徇私舞弊现象。这种誉录制度在宋真宗之后全国范围内推广,成为了科考的一项重要制度。在誉录制度推广之后,宋真宗曾经再次询问大臣,是否知道及第者人名,大臣们都说不知道。


电视剧《清平乐》败笔,科举考试晏殊提名评卷!无视封弥誉录制度

宋仁宗


苏轼、苏辙在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参加了制科考试。考试交卷之后,根据封弥制度、誉录制度,对苏轼苏辙文章进行了封弥、誉录,代号为“臣”,苏辙代号为“毡”。在第一次主考官评比环节中,各位考官司马光、范镇、蔡襄、胡宿等人对于苏辙文章看法不同,有人认为三等,有人认为应当废黜。最后宋仁宗出面才保留了苏辙的“四等”成绩。可是他们在讨论成绩之时,所说皆为“毡”,无人言苏辙之名!甚至在最后的覆考官汇报成绩环节之中,覆考官王安石上《论制策等第状》在其中所写为:“内‘臣’、‘毡’两号所对策,辞理俱高,绝出伦辈……以‘臣’为第三等,‘毡’为第四等”。由此可以看出,在最后评定成绩,汇报成绩的环节无论主考官还是皇帝都不知道代号所代表的的具体人员。


电视剧《清平乐》败笔,科举考试晏殊提名评卷!无视封弥誉录制度

太后直言选


电视剧《清平乐》的败笔

在电视剧《清平乐》中在很多的细节上都做到了极致,因此也以苛刻的眼光来看一下,第四集科举考试中所出现的失误。首先在省试当中,主考官晏殊与宋仁宗当面商量第一名人选。商定之后直接翻开试卷,看到了“欧阳修,景德四年生人,江南西路吉州庐陵人”。在历史上封弥、誉录都是在宋真宗年间已经推广。此处考卷一无封弥、二无誉录,实为败笔!在气候太后直接说:“省试第一名,他选了欧阳修”这透露出一个细节,就是在晏殊决定省试第一名的时候,已经知道这篇文章是欧阳修所作!这一点与历史也不符!因为主考官选出的应该是这个人的代号。另一个角度看,太后为宋真宗妃子,太后断然不会换衣封弥誉录制度的合理性。这里却公然表露出对选拔人员公平性的怀疑。可见此处情节应当是出现了失误,出现的败笔。


按照现在的故事情节发展,被誉为史上第一科举第一榜的“嘉祐二年”科考也必然在播出之列。届时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曾巩;程朱理学的二程;再加上曾布、吕惠卿、章惇、张载等人齐聚,必然将故事情节推向一个高潮!这一败笔恐再次出现!


推荐阅读:华为手机小技巧

频道推荐